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中醫(yī)頻道: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積食的煩惱,那究竟什么是積食?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積食?為什么有的人容易積食?積食的危害有哪些?今天,徐州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專家王曉紅就來聊一聊積食的相關問題,幫助大家認識積食的成因、癥狀,學會判斷積食以及日常的健康生活調護。
什么是積食?
積食中醫(yī)的學名是積滯,醫(yī)學定義是指由于內傷飲食,停聚中焦脾胃,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病。以不思飲食、食而不消化、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酸腐或嘔吐、口臭、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結、舌苔厚膩為臨床特征。積食既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作為他病的兼證出現,比如感冒、咳嗽都容易合并積食,部分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人群緣于內熱不清招致反復外感,常常是積食在前而感染在后,處于反復不良循環(huán)之中。
為什么會積食呢?
《素問·痹論篇》中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講述了積食的常見病因,飲食過多超過脾胃運化能力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當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吃的并不多,也會出現積食,這種情況是因為脾胃功能薄弱,無法正常運化水谷,即便吃的不多脾胃依然運化不了。人體的消化道需要不停地轉輸,飲食一旦停滯于脾胃,就會出現氣滯食阻,猶如下水道不通暢而產生一系列問題。
積食有什么危害?
初傷飲食,病尚屬輕微,若經久不愈,病情進展,可變成積滯,積久不消,遷延失治,影響臟腑功能。所以積食不僅會出現脾胃消化系統(tǒng)癥狀,還容易累及其他臟腑,出現多種并發(fā)病癥,損害人體健康。積食會導致厭食,比如大量進食某種食物后出現不再愿意攝入這種食物,老百姓俗稱:“吃傷了”。厭食日久,脾胃氣血津液乏源,機體失養(yǎng)導致營養(yǎng)不良,形體消瘦,累及血液系統(tǒng)甚至出現貧血;累及肝臟容易導致肝竅失養(yǎng),視力下降、眼干、夜盲癥;累及脾竅容易出現口瘡反復。積食化熱,熱灼津液,腸道失于濡潤,大便容易干結,出現便秘、肛裂等癥狀。積食內熱招致外感,累及呼吸系統(tǒng)導致反復呼吸道感染。長期處于積食狀態(tài)不緩解,可導致機體陰陽失衡,免疫力下降。
積食怎么治療呢?
明代萬全提出積食的基本治療原則:損之、調之、導之。就是說積食輕者減少飲食,待脾胃修整將積食排出消化后就自能恢復正常,所謂人身自有大藥;稍重者,需要給予消食導滯的藥物治療或者輔以外治法、貼敷藥膏、按摩等治療調節(jié)脾胃功能;更甚者,則需要攻下腐穢,祛邪所以扶正。
1、食療方
輕微積食可以選用食療方。
焦三仙大米粥,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各6克,大米50克,熬粥服用。
雞內金白術大棗粥,雞內金10克,白術10克,大棗5枚,大米50克,一起熬粥,一日兩次。
白蘿卜粥,白蘿卜切塊熬水,加入適量米,煮粥口服。
2、中成藥
常用于治療積食的中成藥有四磨湯口服液、王氏保赤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健胃消食口服液、食消飲等;病情較重的需要醫(yī)生辨證施治。
3、中草藥和醫(yī)院自制劑
治療脾胃不和積食的常用中藥有枳實、厚樸、半夏、黃連、干姜、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麥芽等,以上藥物配伍加減運用,具有消痞除滿、健脾和胃的功效。
其中枳實、厚樸行氣消痞,寬中除滿;半夏、黃連、干姜新開苦降,調和寒熱;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麥芽消食和胃。諸藥相合,消補兼施,以消為主;溫清并用,清多于溫,補而不滯,消不傷正,共奏消痞除滿、健脾和胃之功。
徐州市中醫(yī)院的特色自制制劑,運脾合劑、潤腸膏、清幽除滿湯、清幽爽口湯等,也一直受到百姓的追捧。
溫馨提醒
徐州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王曉紅主任中醫(yī)師提醒,日常飲食需有節(jié)制,營養(yǎng)均衡,才能身體健康。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護佑脾胃功能,方能打造好身體健康的基石。過量剩余的營養(yǎng)物質對人體來說過猶不及。愿所有人都能飲食有節(jié)、諸疾不生、健康安好!
專家介紹
王曉紅
主任中醫(yī)師 醫(yī)學博士
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
江蘇省名老中醫(yī)學術繼承人
擅長消化道息肉、早癌、內痔、膽總管結石等疾病的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炎癥性腸病及其他胃腸道和肝膽疾病方面有豐富經驗。
門診時間:
周一、周三全天(專家門診);
周二、周四全天(專病門診);
周六上午(普通門診)。
徐州導醫(y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