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 名醫(yī)訪談:氣血在中醫(yī)里是指人體內氣和血的統(tǒng)稱。中醫(yī)學認為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yǎng)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那氣血究竟是什么?對人體有何重要作用呢?徐州市中醫(yī)院心血管科王忠良副主任將為我們詳細道來。
王主任介紹說,中醫(yī)中所說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是在脈管中運行的紅色而粘稠的液態(tài)樣物質。二者均是構成機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因此,無論在生理或病理情況下,氣與血之間均存在著極為密切的相互關系。具體說來即是“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且氣重于血。大家聽著是不是有點模糊?沒關系,王主任一一為我們解說。
一、氣為血帥
“氣為血帥”:是指氣對血的生成、推動和統(tǒng)攝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這一理論在臨床血分病證的治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療血慮氣已成為辨證論治實踐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歷代中醫(yī)、中獸醫(yī)方書中的很多方劑,均可佐證這一理論。
氣為血帥的原因有三:1、氣能生血;2、氣能行血;3、氣能攝血。王主任就此作了更詳盡的解說。
1、氣能生血:氣能生血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從血液的組成來看,血就是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營氣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而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化生血液,如《靈樞·邪客》在論述營氣化生血液的功能時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由此可見,只要津液存在,有營氣即會有血液。營氣盛則血液旺,營氣能生血。二是從血液的生成過程來看,營氣和津液的生成依賴于某些臟腑的氣化作用。均來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飲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轉化成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然后轉化為赤色的血液。上述這些轉化過程,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因此說,氣能生血,氣旺,則臟腑的功能活動亦強,化生血液的功能也旺盛,故而血充。氣虛,則臟腑功能活動低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從而導致血虛。因此,臨床上在治療血虛的病證時,常配合應用補氣的藥物以提高療效。
2、氣能行血:以氣血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的話,則血屬陰而主靜,血不能自行,血液之所以循環(huán)經脈,貫注臟腑,充達肌膚,如環(huán)無端,周流不息,全賴于氣的推行(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fā)、肝氣的疏泄)。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此,氣虛則推動血行無力;氣滯則血行不暢而形成血瘀,甚則結成瘀血;氣機逆亂,血行也隨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逆亂。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酌情配合應用補氣、行氣、降氣等藥物,以期獲得良好的效果。
王主任同樣舉例進行了相關說明?!夺t(yī)林改錯》中治療血脈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jian 簡)澀、口角流涎等癥的“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就是一個補氣以行血的著名方劑。因上述諸癥的產生皆因正氣虧虛而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養(yǎng)。對于這種“因虛致瘀”之證,治法當以補氣為主,兼以活血通絡。方中重用黃芪(20倍于當歸),取其大補脾胃之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并助諸藥之力。配以當歸活血,有祛瘀而不傷陰血之妙。以上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散絡通,諸癥自可漸除??梢哉f黃芪是一味氣虛血瘀證的理想藥物。
3、氣能攝血:是說血在脈中循環(huán)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如果氣虛,此固攝作用則減弱,即可導致各種出血的病證。因此,臨床上在治療出血一癥時,從不單純使用止血藥物,而是針對病因,結合出血的部位來辨證,施以補氣的藥物,只有從補氣攝血的方法入手,才能達到真正止血的目的。
王主任舉例進行了詳解?!督饏T要略》中治療大便下血、吐血、忸血及婦人崩漏所用的“黃土湯”(甘草、干地黃、白術、附子、阿膠、黃芩、灶心黃土),就是一個補氣以攝血的典型實例??v觀此方,可以說無一味是直接的止血藥,卻收到了止血的目的。清·唐容川在分析此方時指出:血者,脾之統(tǒng)也,先便后血,乃脾氣不攝,故便行而氣下泄,血因隨之以下,方用灶心黃土、甘草、白術健補脾土,以為攝血之本。
二、血為氣母
婦人產后血崩(胎盤娩出不久,產道驟然下血如崩),因短時間內大量失血,發(fā)生了“產后血暈”,癥見頭暈眼黑,手足厥冷,神識昏迷,面色蒼白,口開手撒,冷汗淋漓,心悸,氣短不能言,脈細微或浮大而虛等(休克)。本癥多見于產后兩小時內,是產后病的一種危急證候,治當峻補元氣,止血(而不補血)固脫,方宜選益氣救脫湯(人參、三七)(《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血止后改用補脾調周方(黨參、白術、黃芪、當歸、白芍、何首烏、香附、紫河車、淫羊藿)(《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蚓冗\至圣丹(人參、白術、當歸、川芎、熟地、干姜)(《石室秘錄》)或白薇湯(白薇、人參、當歸、甘草)(《普濟本事方》)。
上述一系列方劑均是在重用補氣藥(人參、白術、黃芪)力挽虛脫險象的同時,不忘給氣找家(也有人稱“血為氣之舍”)、找根,使氣能夠補之有效,使氣能夠有所依附而長久。至于止血先于補血,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則的具體體現。
三、氣重于血
眾所周知,氣為陽,血為陰,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但在二者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中,氣起著主導作用,“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這一特性,無論在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變化中均能體現出來,所以在氣血同病辨證論治醫(yī)療實踐中,在采用氣血雙調方法時,以氣為主,以治氣為基本原則。
王主任舉了《內外傷辨惑論》的例子?!秲韧鈧婊笳摗吩谥委焺诰雰葌?a href="http://www.topvintageboutique.com/html/jkzt/gf/xzgf/2011/1101/32651.html">氣弱血虛、陽浮外越、婦人行經、產后血虛的“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就是重用黃芪(5倍量與當歸)大補脾肺之氣,以裕生血之源,配以當歸益血和營,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吳鶴皋曰:“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牛經備要醫(yī)方》中治療馬、牛過力勞傷、氣血俱虛的“歸芪益母湯”,即是“當歸補血湯”加益母草而成,可見二者的理論觀點是一致的,均認為氣血雙虛,應重在補氣,氣是二者之中的主要方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血分疾病在治療時應重視氣對血的作用,應予以調氣,或調氣在先,或調氣為重。受上述理論和經方的啟發(fā),以及鑒于“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景岳全書》),“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脾胃論》)的指導,所以氣血兩虛之證,當‘以補氣為主,我們以往在臨床上治療奶牛生產癱瘓重癥時所用的中藥就是“十全大補湯”加味,配合西藥,效果十分滿意。這是因為產后本已血虛氣弱,加之擠乳太過,營養(yǎng)又未能及時跟上,致使氣血生化無源,而血更虛氣更弱,虛弱之氣失血所養(yǎng),無血可附而致衰竭,氣衰則神疲,重則昏迷,神疲則無力,重則臥地不起,身體大揚,精血不足則四肢伸直僵硬,頭向后揚。由此可見,此時的病機是以氣的衰竭為主,治療故應以益氣助陽為先為重,而佐補血止血,滋肝補腎,方可治愈疾病。正如《傅青主女科》在治療血崩昏暗時所說:“蓋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暈,則血已盡去,僅存一線之氣,以為護持,若不急補其氣以生血,而先補其血而遺氣,則有形之血,恐不能遽(ju 巨)生,而無形之氣,必且至盡數,此所以不先血而先補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