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兒科門診,吳女士帶著一周歲的女兒來看病,她說自己一向很注重養(yǎng)生,但不知道孩子為什么胃口就是不開。經醫(yī)生了解才知道,夏天,剛好手足口病比較高發(fā),她聽說在粥里放些綠豆、紅棗可以預防小兒手足口病,就一直長期給孩子吃綠豆粥,結果把孩子的胃吃成了 寒性。
其實養(yǎng)生也要講究體質的寒熱虛實,而體質與年齡、遺傳、居住地等也有關系。一般居住在山區(qū)的人群,普遍有脾胃虛寒的特點。由于他們平時喝的是山水,屬于硬水,易引起脾胃虛寒而患上結石。這些人群平時就不能吃太寒的食物,如螃蟹、甲魚、魚膠等,而要多吃芹菜、動物內臟等食物。
在年齡上,一般年輕女性多陰虛火旺,表現(xiàn)為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舌質偏紅等,可以吃點紅棗、西洋參、蝦皮、紫菜 而女性到中年時,身體熱度下降,容易偏寒性,出現(xiàn)臉色蒼白、嘴唇無血色、畏寒等癥狀,就要溫脾和胃,可動手自制姜酒。做法是把姜切片,在油里煎成偏焦黃色,然后倒上黃酒,燒開就可以了。
在體型上,中醫(yī)認為,不同體型的人具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生理特點,通過適當?shù)酿B(yǎng)生手段可以使機體處于更為平衡的狀態(tài)。中醫(yī)有種說法叫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意思是說形體肥胖的人大多陽氣偏虛,體內有痰 而形體偏瘦的人則往往火旺,易口渴、頭暈。故胖人要少吃動物肝臟、雞蛋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瘦人則可吃些百合、河鰻、魚膠等食物。
閱讀下一篇
養(yǎng)生要把握一個度,不能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