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健康信息:入土為安,是對逝者的尊重。但是,有些人卻選擇在生命結束后,以另一種方式告慰自己的一生。
2月10日,泉山區(qū)泰山街道辦事處85歲的王儒桂老人在生命終止的那一刻,將遺體捐獻給了醫(yī)療研究機構用作醫(yī)學研究。
不搭靈棚、沒有花圈,按照老人生前的遺愿,喪禮一切從簡,在老人的家中僅有一張生前照片,供親人朋友祭奠,寄托哀思。
兩位老人的特殊“約定”
1934年出生的王儒桂老人,生前有著60年的黨齡,參加過淮海戰(zhàn)役,曾在第三野戰(zhàn)軍制革廠里當過出納員,后轉業(yè)到地方,一直從事與財務相關的工作直至退休,老人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所有歷史發(fā)展時期。
對于遺體捐獻,王儒桂老人早已與老伴“約定”好了。對于舊風俗的“看不慣”,加上身體狀況的每況愈下,讓老人的想法愈加堅定。
5年前,老人病重住進ICU,雖然最后挺了過來,但老人捐獻遺體的決心更加迫切。
“我老伴文化程度不高,也講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不信神不信鬼,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王儒桂的老伴兒王經武表示,退休后飽受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痛折磨的王儒桂,生前經常說,糖尿病這種病為什么沒法治呢?“我死后就讓科學家們用我的遺體做標本去好好研究研究,也算我為社會作的最后一點兒貢獻吧。”最終,王儒桂兌現(xiàn)了她5年前的捐獻承諾。
從小出身窮苦的王儒桂,性格開朗、為人熱情。女兒王惠君告訴記者,那次住進ICU后,母親就表示,要將遺體捐獻用作醫(yī)學研究。
得知母親的想法后,作為兒女有些猶豫。王惠君說,雖然他們不是很贊成,但是本著尊重老人的意愿,最后還是到徐州市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證書。
一家三口同簽遺體捐獻登記證書
2014年10月,王惠君帶著父母的身份證,為父母和自己同時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證書。“母親生前經常提到遺體捐獻的事,如今,母親的遺愿實現(xiàn)了。”王惠君說,在她的帶動下,有好幾個老姐妹都改變了以前的想法,“有幾個已經被我說動心了”。
說到自己為什么也自愿去世后捐獻遺體器官,86歲的王經武表示,他和老伴兒的想法一致:“我們都是共產黨員,受黨教育多年,活著的時候努力工作為社會作貢獻,死了也不能占國家的一平方米土地。”他和老伴都看不慣喪事大操大辦的陋習,“人死如燈滅,什么也不該留下”,他的父親去世時也沒有按當地的風俗操辦,他捐獻遺體器官也算是受上一輩的影響。
一張照片寄哀思,王儒桂老人的行為令人尊重,也受到了親朋鄰里的贊揚。鄰居高志華聽著老人生前的故事,看著老人的照片,禁不住流下了眼淚。“老人生前非常熱心,是一位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她那樣志愿捐獻遺體。”
建紀念園緬懷感恩遺體捐獻者
王儒桂老人是今年我市第二例遺體捐獻者。我市從2011年開始進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3年實現(xiàn)第一例捐獻。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有722人登記捐獻遺體,實現(xiàn)捐獻49具。2018年登記捐獻遺體47人,實現(xiàn)捐獻11具;捐獻器官20例,捐獻大器官63個、角膜18枚,為醫(yī)學教學、科研以及醫(yī)療移植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
徐州醫(y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主任劉志安表示,從目前徐州市每年接收的遺體捐獻者來看,年齡在60歲上下和10歲以下者居多。“包括王儒桂老人在內,自愿捐獻者以老黨員和老干部居多,都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們?yōu)樾熘葆t(yī)科大學的教學和醫(yī)學科學研究作出貢獻,值得全社會尊重。”
去年,市紅十字會與第二公墓管理處合作建設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工程竣工。該紀念園是我市唯一一個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遺體捐獻者的姓名將被統(tǒng)一鐫刻在紀念園的銘名墻上,每年清明會舉辦大型祭掃活動,供人們緬懷、感恩。目前,共有119位遺體捐獻者的名字被刻到了銘名墻上。
徐州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部長張君賢介紹說,目前我市遺體捐獻登記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捐獻中來,為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作貢獻。
徐州導醫(yī)熱線:0516-85707122